臺灣蜻蜓學會

Dragonfly Asociation of Taiwan

社團法人臺灣蜻蜓學會會徽
社團法人臺灣蜻蜓學會圓形會徽

宗旨

本會結合學者、愛好者及其他關心人士,交流蜻蜓(Odonata,或稱蜻蛉目)昆蟲相關資訊,以保育蜻蜓目多樣性及棲息地,維護其族群永續為宗旨。

會徽

本會的會徽為短腹幽蟌Euphaea formosa),短腹幽蟌為臺灣本島最早被發表的特有種蜻蜓目昆蟲,至今已超過150年的歷史。牠們廣泛分布臺灣全島低、中海拔的溪流及溝渠,成蟲發生期從每年三月開始,長達十個月,可說是臺灣最常見的溪流性豆娘。

蜻蜓保育行動宣言

蜻蜓目(Odonata)昆蟲主要由均翅亞目及差翅亞目所組成,也就是俗稱的豆娘(Damselfly)與蜻蜓(Dragonfly);另外一個稀少的成員稱為間翅亞目又稱昔蜓,目前僅有部分區域有分佈。目前蜻蜓目於全世界總計約有6000多種,蜻蜓目昆蟲是典型的水棲昆蟲,幼生期又稱水蠆,主要生存於水環境中,其中幼生期約佔一生的70%時間,成熟的水蠆會離開水域羽化成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中的半形變態。


然而蜻蜓目不論水蠆或成蟲昆蟲是肉食性,為水域大型無脊椎動物中的消費者,以水域中比自己體型小的動物為食;同時蜻蜓也是各種掠食動物的食物,扮演著能量轉換的重要角色。伴水而生的習性,讓水域環境的優劣成為影響蜻蜓目昆蟲棲息的重要要素,水域棲地的多樣性也孕育著各形各色的蜻蜓目昆蟲,反之蜻蜓目昆蟲也成為反應水域環境的重要指標,常被用來評估水域環境的優劣,也因此蜻蜓目昆蟲更是聯合國永續委員會中少數有評估委員的昆蟲項目。


但由於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蜻蜓目昆蟲正遭遇棲息地破壞、氣候變遷、入侵生物威脅等因素,導致全世界約有16%的蜻蜓目昆蟲被評估為瀕危物種;此外蜻蜓目昆蟲亮麗的外型,更成為愛好者的目標,過度的干擾與捕捉都對蜻蜓目昆蟲的生息造成影響。然而生態保育、環境保護在臺灣仍處劣勢,多數的原因在於民眾對於生態環境的陌生,所以保護蜻蜓目昆蟲,需要仰賴臺灣蜻蜓的資訊建立與搜集,累積相關的研究知識,並以此作為科普教育、知識推廣根本,以提高大眾對環境認知與覺知,才能有效的保育蜻蜓目昆蟲,維護蜻蜓目昆蟲的多樣性及永續。

簾格鼓蟌
黃尾綜蜓